中央政府|中国福建|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 手机门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11月14日宁德市举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来源: bet365体育在线官网      发布时间: 2017年11月14日     浏览量:{{ pvCount }}     【字体:  

  11月14日,宁德市举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宁德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华锋、市博物馆馆长钟亮、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兰孟洪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宁德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廖南福主持新闻发布会。全程实录如下:

 

  主持人  廖南福:

  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参加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宁德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的落实。今天,宁德市政府新闻办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特别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向大家通报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发布相关信息,并现场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

  现在,我向各位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关负责人,他们是:宁德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华锋、市博物馆馆长钟亮、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兰孟洪。参加发布会的还有中央驻闽新闻机构、省直驻宁媒体和市直媒体的朋友们,以及市直有关单位的同志。

  首先,请林华锋副局长通报宁德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发布相关信息。

 

  林华锋: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宁德市文广新局,向莅临会议的各位新闻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现将今年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一)我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情况。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18处,单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分别是古田临水宫殿、屏南漈下建筑群,周宁林公忠平王祖殿、福安狮峰寺、柘荣凤岐吴氏大宅、福鼎秦屿戍守台湾将士墓群、霞浦半岭畲族观音亭寨。闽东北廊桥一个11处,分别是屏南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寿宁鸾峰桥、杨梅州桥、飞云桥、登云桥,升平桥、仙宫桥,柘荣东源桥,古田田地桥。前不久,蕉城区霍童镇黄鞠灌溉工程被联合国入选世界灌溉遗产名录;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63个,分别是古田吉祥寺塔、霞浦大京城堡、福鼎分水关、柘荣游朴墓、福鼎国兴寺遗址、屏南双溪文庙、寿宁大宝桥等;宁德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455处。今年我市共有33处文物单位申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结果等待公布。

  (二)我市现有从事文博事业人员情况。全市文物行政管理在岗在编人员1名。全市有市直博物馆、纪念馆3个,事业干部编制17个;县级博物馆9个,县级博物馆事业干部编制22人。各县(市、区)均设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三)积极争取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年来,我市共申报落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涉台文物专项资金、世界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省级文物维修保护和文物征集经费项目93项,共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3443万元,其中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1558万元;涉台文物专项510万元;省文物维修保护和文物征集经费855万元,省世界文化遗产专项资金520万元。

  (四)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今年,我市根据《福建省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开展全市文物安全状况的全面摸底调查,基本建立了全市文物安全档案。检查中,实地抽查了国保单位田地桥、临水宫、万安桥、千乘桥、观音亭寨、狮峰寺、漈下古村落、廉村等重点单位。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落实整改,同时积极协调处理涉及文物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根据国家、省普查办的要求和工作部署,我市于2013年8月成立了宁德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制定普查实施方案,组织普查培训。根据国务院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国有单位收藏、保管文物情况摸底排查,进行文物测量、拍摄、信息采集、登记、数据审核,于今年年初全面完成普查工作。市、县两级政府均将普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共累计安排可移动文物普查经费149万元。经认定,我市共有40家国有收藏单位,在普查平台申报藏品11032件/套总数,实际申请入库11523件/套数,基本摸清我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状况。

  (六)扎实推进红色文化保护工作。深入实施闽东苏区红色文化“六个一批”工程,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红色闽东行》,现已完成11集拍摄、剪辑和审查,计划在12月初开播。编印《红色资源图录》和《闽东苏区故事》,有望在年底前正式编印发行。先后举办了《遵义会议 永放光辉——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主题展览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展览》、《翰墨融情颂军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名家书法作品展》、《星火燎原·闽东红》红色档案图片展、《“风展红旗如画”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暨“红色闽东行”书画展》、《宁德市军民融合摄影展》、《“党恩普照农家欢”书画展》等系列主题性展览和《“军民融合,鱼水情深”——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一)我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59项,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定的十大门类。其中民间文学6项,传统音乐8项,传统舞蹈 4项,传统戏剧23项,曲艺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1项,传统美术7项,传统技艺51项,传统医药4项,民俗44 项。拥有世界级3项(“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柘荣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位列全省第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位列全省第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4人。

  (二)积极争取各类非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2008年至2017年,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国家非遗补助资金合计4054万元,有包括宁德霍童线狮展示馆、屏南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寿宁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项目。另外,2016年至2017年,我市省级和重点市级的非遗项目得到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合计308万元。年初下达了市级非遗保护示范点建设补助资金30万元。完成今年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专项补助经费和省级传承人补助经费的申报工作,累计申报经费300多万元。在加强各类非遗保护资金申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市非遗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监督、指导非遗资金使用工作,发挥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经费使用安全。

  (三)加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保护工作力度。部署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评审工作,今年新增市级非遗传承人68名。开展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工作,向文化厅推荐上报省级传承人22名。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福建省第一期、第二期传承人雕刻、藤竹编等研修培训班。为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研究制定了《宁德市文化传承人评价认定办法》,即将由市委宣传部审批公布。

  (四)组织开展《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宣传贯彻工作。2017年5月25日,宁德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经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制定出台,将从立法层面开启我市畲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新篇章。根据《条例》的要求,我局研究制定了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并制定了开展畲族文化普查、创排畲族革命题材音乐剧、加快民族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下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的各项计划。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组织举办畲族“三月三”歌会、福鼎瑞云畲族村“四月八”歌会、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周等活动,组织15件作品参加首届福建省非遗传统工艺精品大展。鼓励我市非遗走出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6月,我市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叶清茂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的“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成果展”中,一举夺得“新生代工匠之星(银器制作)”荣誉称号。该奖项是此次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最高荣誉,此项荣誉全国仅6名。组织我市13个项目26人参加“海峡论坛—福建非遗文化金门行”活动。通过开展宁德非遗文化金门活动,向金门乡亲展示我市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把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不辱使命,转变职能,强化监管,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提高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本级行政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强化部门职责

  继续加强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推进和管理,抓好《宁德市“十三五”特色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全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对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文化遗产保护法定责任情况进行督查和评估,指导和支持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做好本辖区文物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向人事、编办等部门争取增加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人员编制,配齐配足专职人员,完善机构建设。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建立适用的机制,搭建项目平台,以充足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待遇培养、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通过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强现有人才培养,选派、组织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培训,稳步推进基层文化队伍特别是村级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弥补现有人员不足,依托各乡(镇)文化站,成立文物保护员队伍,为分布在野外的木拱廊桥、革命文物、古建筑等文物,配备一名专门文物保护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奖励。

  (三)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促成各级人民政府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保障重点、濒危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优惠政策,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渠道。

  (四)实施重点项目

  1、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制定并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规划,积极组织全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加快推进福安狮峰寺、闽东北廊桥、柘荣吴氏大宅、屏南漈下建筑群等国保单位保护维修和福鼎赤溪“精准扶贫”村杜家堡修缮工程。

  2、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整治建设工程。加强与住建、规划、旅游等部门协调、合作,力争每年实施一个重点改善历史名镇名村项目。着力推进福安廉村、屏南漈下村、福鼎潋城村等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建成霍童线狮展示馆、漳湾福船文化展示馆,推动古镇特色文化旅游发展。

  3、落实《博物馆条例》,加强文物展示利用。整合全市博物馆资源,通过借展、巡展及对外交流等形式,强化文物的展示利用,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博物馆建设,完善博物馆、纪念馆的设施和服务,加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完善基层博物馆建设,在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加强藏品管理,完善建卡建档建账,着重提升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和安防条件,推动全市国有博物馆基本达到《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

  4、开发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重点保护发展畲族文化、廊桥文化、古镇名村文化、信俗文化(陈靖姑、马仙、鲤鱼等)海防文化,培育一县一品一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积极推进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5、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实施闽东苏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六个一批”工程。开展重点红色文化资源的专题调查,将辖区内未挂牌标识的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统一挂牌或立碑;推动红色文化文物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相互融合;建设全市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数据库,做好红色文化相关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保护;整理挖掘红色文化要素,编写《宁德市红色文化资源图录》、《闽东苏区红色故事》等;实施蔡威事迹展陈馆(蕉城蔡氏民居及家庙)红色文物保护工程和闽东革命纪念馆陈列改造提升项目;根据市人大立法计划安排,推进《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的制定实施。

  6、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国家、省、设区市、县(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重点是面临生存危机的民间戏曲、工艺、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传习所,支持代表性非遗项目进入中小学乡土教育课程。

  7、加强非遗展示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征集、整合和利用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组织民风民俗、民间传统技艺系列展览展示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和内容。

  8、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加强木拱廊桥技艺、水密隔舱福船技艺、柘荣剪纸、霍童线狮、畲族银器、黄酒酿造、茶叶制作、护鱼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着力加强传统生产技艺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与提升,推动传统手工艺、民间技艺的市场化、生产性开发,使优秀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我们真诚欢迎各位新闻界朋友帮助我们宣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倡导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热爱文化遗产、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廖南福:

  感谢林华锋副局长的介绍与发布!

  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先举手示意,应邀提问时自报身份。现场提问现在开始。

  东南网记者:请介绍一下宁德市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展情况。

 

  钟亮:我市共56座木拱廊桥,其中11座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闽浙两省22座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我市有9座木拱廊桥列入,包括屏南县5座,寿宁县3座,周宁县1座。

  今年7月19日,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推进会我市寿宁县举行。我省寿宁、屏南、周宁、政和和浙江省泰顺、庆元、景宁七县商讨通过了“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联盟章程”和“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联盟协定”,商议了“中国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意见”。在会上,七县签署了申遗联盟协定,就共同设立廊桥保护七县联盟,推进廊桥保护、申遗工作达成共识。根据七县所达成的共识,联盟将成立专门的申遗协调组织机构,统筹各申报地的工作进度与质量,动员相关部门为申遗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并做好廊桥周边环境整改及宣传科普等相关工作,争取在2021年获得推荐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

  围绕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下一阶段我们将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申遗时间节点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木拱廊桥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安全防护、宣传推介等各项工作,确保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工作顺利推进。

  令人欣喜的是我市领导赴京取得北京大学的支持,未来将依托北京大学传统文化智库研究中心,借助其平台优势和区域优势有力推动木拱廊桥的申遗,将其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去看待,使之更好更快地向世界遗产迈进。

  宁德晚报者:请介绍一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情况。

 

  兰孟洪:多年来,我市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资源,充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方面,共有3镇、6村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镇、23村被评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居全省前列。传统村落申报方面,共有63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数全省第一;共有70个村庄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数量全省第二。

  保护资金方面,我市整合各类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保护资金,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31个村庄,目前已各获得300万元中央扶持资金,共计9300万元。自2014年起我省每年选取10个乡镇(村)给予450-500万元奖补进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整治工作,我市积极争取省重点扶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整治项目,有蕉城区霍童镇、福安市溪潭镇廉村等2镇3村被列入名单获得奖补,获得补助资金2450万元。

  闽东日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宁德市畲族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林华锋:近年来,我市逐步健全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组织机构,大力抢救保护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畲族歌舞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畲族文化活动,不断推进畲族文化生态整体保护,这些都有利于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畲族文化。2017年7月1日,我市出台首部地方戏实体法《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将从立法层面开启我市畲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新篇章。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我市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个的、分散的项目保护提升到与其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目前我市有15个畲族村落被评为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随着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群众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蕉城区上金贝、猴盾,福安市溪塔、虎头,霞浦县半月里等村已成为市民周末特色文化乡村休闲游的热门景点。我市还着力打造畲族歌舞、畲族文化活动和畲族文化产业等畲族文化品牌。《凤冠银光》《山哈魂》等一批畲族歌舞获得各类奖项;“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歌会歌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打响;“畲族银饰”“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畲族医药”、“畲族木艺”、“畲族服饰制作技艺” 等生产性非遗项目开发力度加大,这些举措将宁德畲族文化成果,进一步推向品牌化、精品化。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福安市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畲族银器)分别被评为第四批和第六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珍华堂”银雕成为全省“国家级非遗名录”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宁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请介绍一下宁德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成果。

  钟亮: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市文物部门对全市85家机关单位、141家事业单位、34家国有企业,共计260家国有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共登记有可移动文物11523件/套,分别为博物馆(纪念馆)11127件/套,图书馆3件/套,档案馆15件/套,其他文物收藏单位378件/套,收藏的藏品基本上以文博系统为主,占总数97%。

  在全市共登记的11523件/套藏品中,瓷器、钱币、竹木雕、陶器、档案文书占的比例较多,皮革、牙骨角器、玻璃器、邮品、交通运输工具、漆器、音像制品等方面缺乏。在全市共登记的11523件/套藏品中,76%以上保存较完整。

  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了宁德市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基本情况,为提高各级政府文物管理和文物保护水平奠定良好基础。普查期间,部分县人民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文物部门的保护条件和保存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文物经费也得到基本的保障。同时,全市文物干部队伍规模状大也有所扩大,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形成一支业务能力较强,工作作风扎实的文物队伍。

  宁德网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市近年来非遗项目获得补助的情况。

  兰孟洪:2008年至2017年,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计得到国家非遗补助资金合计4054万元。其中累计得到400万以上补助资金的项目有:宁德霍童线狮1020万、屏南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536万、寿宁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497万、蕉城区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465万。

  另外,2016年至2017年,我市省级和重点市级的非遗项目得到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合计308万元,其中2016年157万、2017年151万。

  这些补助经费,使我市非遗保护单位能更好开展非遗项目的挖掘展示和保护宣传工作。

  主持人  廖南福: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领导的详尽回答!会后,记者朋友还可以继续采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尊敬的各位来宾、记者朋友, 2017年以来,宁德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按序时推进。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宁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也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希望各媒体、各位记者朋友,多支持和宣传宁德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进展和成效,为宁德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油鼓劲。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