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展(SZ000547)$ 一、“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对军工行业的核心部署
战略目标牵引国防现代化
围绕“2027年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加速装备代际升级,重点推进歼-35战机、东风系列导弹等新一代装备的量产和列装,2025年作为收官年,政策倒逼订单集中兑现,行业进入业绩确认高峰期。
军费预算2025年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7.2%,占GDP比重提升至1.27%,重点支持装备采购和技术研发。
技术创新驱动新质战斗力
聚焦智能化、信息化和无人化,推动AI、量子技术、卫星互联网与军事融合。例如,卫星互联网“G60星链”计划发射超1.4万颗低轨卫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突破“卡脖子”技术,如高端芯片(FPGA)、复材(国产化率超90%)和航空发动机(长江-1000A)等,推动装备自主可控。
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生态
推进军工央企资产证券化,科研院所改制、核心资产注入加速,企业收入占比增至25%,并通过市值管理提升效率。
实施反腐整顿后行业景气反转,2025年订单从弹药、电子元器件等环节率先回暖,带动全产业链复苏。
拓展全球竞争力
军贸出口成为新增长极,中国以14.3%的全球军贸市占率稳居第二,无人机出口占比超30%,C919订单突破千架,军贸逻辑强化。
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打开万亿级市场,如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进入适航审定阶段。
二、“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前瞻布局
新域新质战斗力体系构建
重点发展空天防御(高超音速武器、反卫星激光武器)、深海装备(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无人作战系统等,2030年前新增航母2-3艘,核动力潜艇、智能无人舰艇成为海军重点。
军事智能化升级,AI指挥系统、量子通信、认知电子战技术进入实战化部署,数据链实现三军互联。
深化与产业协同
规划目标将度从30%提升至50%,释放超万亿市场规模,民企在航空材料、商业航天(如低轨星座)、低空物流等领域深度参与。
推动“”技术转化,如航空发动机技术开发氢燃料电池、航天科技赋能6G通信等。
科技创新与国产替代攻坚
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15%,聚焦颠覆性技术: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等,目标在部分赛道(如无人机、电子战)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突破半导体设备、高端材料等瓶颈,如FPGA芯片自给率提升、大尺寸碳化硅衬底量产。
国企改革与国际化布局
深化央企重组整合,打造“核心基地+区域支点”产业集群(如成渝航空航天基地),并通过“一带一路”拓展军贸市场,输出中国军工标准。
市值管理纳入考核,推动优质资产上市,如航天科技集团加速卫星互联网、深空探测资产证券化。
三、规划衔接与行业趋势
2025年关键过渡期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动叠加,军工行业迎来“双规划驱动”,传统装备(舰船、战机)增速稳健(5%-8%),新兴领域(卫星互联网、AI军事应用)增速超20%。
预投订单提前下达,中上游企业(电子元器件、材料)率先受益,如军工电子、TR组件需求激增。
长期增长逻辑
全球地缘冲突加剧刺激军备竞赛,预计2030年全球军贸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依托性价比优势(如歼-10C、翼龙无人机)扩大份额至18%。
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第二曲线”打开增长空间,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分别突破1.5万亿元和8000亿元。
总结:两轮规划以“安全与发展”为主线,十四五夯实基础,十五五抢占制高点,推动军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支柱。